年轻人猝死,或与这个有关
2021/11/3 17:16:4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对话背景

前不久,广西北海的一名初二学生在学校跑步时不幸倒地;长沙一位从事地产行业的28岁男子在高强度工作后猝死……都是花样年华,猝然离世,让人不胜唏嘘。

这样的例子也总是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猝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能不能提前预防?

研究发现,猝死的可能性和个人基因有很大的关联度。如果通过基因检测,筛查出“致死”基因,或许这样的悲剧能减少一些。




论文发表截图日前,最新一期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课题组心律失常最新研究进展: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的SCN5A,是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主要致病基因。该项研究成功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早期复极综合征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11月1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胡丹教授,解密猝死与基因的关系。


研究成果示意图

人物档案胡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曾为美国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高级研究员II/副教授,临床实验室顾问、MMRL干细胞中心SCRO主席等。

胡丹

率先在国际上主持或参与发现了多个心脏病的致病基因;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有深入的探索。擅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缺血和心源性猝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拥有美国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主任的CLIA许可证,获楚天特聘教授称号,是国际上40多家主流杂志的编委和评审。2020年获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称号。

胡丹

年轻人猝死,基因或是幕后“黑手”

极目新闻: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怎么会在运动时突然死亡呢?好端端的年轻人,怎么会在熬夜或者劳累后,甚至就在毫无征兆的睡梦中离去呢?

胡丹教授:与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猝死的冠心病不同,引发“看似很健康的”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幕后“黑手”,往往是基因遗传导致的心肌病或遗传性致死性心率失常。

很多单基因遗传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心源性猝死的原因,这些疾病非常隐匿。而其中,确实有很多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平时可能只是有点心慌头晕,或者毫无症状,一旦加班熬夜或跑马拉松就有猝死的可能。

目前研究证实,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与单基因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患者在第一次发作时就匆匆离世。

有一项研究发现,所有猝死的年轻人中有2/3存在心脏发育异常。与该类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会造成心肌以及相关调控系统的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发病。

目前已知猝死相关基因200余种

极目新闻:心源性猝死与基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胡丹教授:冠心病、心肌病和遗传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三大主因。70%-80%左右的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导致的恶性心率失常所致,冠心病通过检查很容易就能发现,绝大部分也都可以治疗,它引发的猝死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亚洲人群中这个比例更小,可能只有60%左右。

还有15%-20%左右的猝死由心肌病导致,这其中大部分就与基因相关。

心肌病分为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80%都是有明确的基因问题,扩张型心肌病目前有50%可确定是由基因引起。例如,运动员比赛或运动、跑马拉松期间猝死,有相当部分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

然后剩下的5%左右则是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的猝死,这是风险更高的遗传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早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这5%几乎绝大部分与基因相关,属于极度高危的人群,他们就像体内有一个开关,发病前完全没有任何痕迹,一旦开关按钮被按下,可能就是突然崩溃,失去生命。这次研究的早复极综合征就是属于这5%的极高危的人群里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基因检测可以发现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基因有200余种,包括100多个个心肌病致病基因和接近100个遗传性致死性心律失常致病基因。

心肌病和遗传性致死性心率失常则明确是和遗传相关,它们发病极其隐匿,很多时候基因检测是发现的惟一途径。

胡丹教授查房

改变不了基因,但精准治疗能改写患者命运

极目新闻:基因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检查出来基因问题,钱白花了,如果检查出来,自己又要背负“家族魔咒”的心理阴影,又没有办法去改变基因。医生能进行什么样的治疗和干预呢?

胡丹教授:基因不仅能找出病因,给出一个疾病的答案,往往还能在治疗中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确诊基因之前的治疗,都是凭借临床医生经验的对症治疗,但明确了基因类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所患基因类型的临床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精准治疗策略。比如,目前欧洲心脏病协会(ESC)的指南已经指明携带有三种扩张型心肌病突变的患者要积极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预防猝死。

拿去年我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篇关于PRKAG2心脏综合征文章来说,PRKAG2心脏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风险。

文章中有一位来自我们武汉的患者,15岁发病,19岁时被纳入本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对他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了突变。后续研究显示他所携带的基因类型突变恶性度非常高,之后我们打破常规,前瞻性地建议他及时进行心脏移植。

不久后,患者因感染肺炎后出现了心衰,但幸运的是,我们的精准医疗策略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接受心脏移植的PRKAG2患者。成功换心后,在他23岁这年,他还成功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相比之下,遗憾的是,文中还有三例中国患者,即使在家族中的先证者已经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拒绝基因检测,也没有接受相应的治疗,最后由于出现心衰而死亡。这些现实提示我们,及时基因检测和针对性的治疗在遗传性疾病中的重要性。

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基因检测才有意义

极目新闻:如果担心自己携带有猝死基因,是否可以去做一个基因筛查呢?目前临床上,针对猝死基因的筛查普及度如何,大家接受程度怎么样?
胡丹教授:首先表达一个观点,基因检测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检查,盲测基因如大海捞针,医生是不推荐的。相对于基因检测,基因解读更为重要,应避免过度地解读造成的心理负担。目前《2023年国际遗传性心脏病基因解读指南》正在撰写中,希望到时能给临床医生和病人带来更多指导和帮助。

一般来说,有家族猝死史、经常不明原因晕厥或心脏骤停的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这种情况是建议做心脏病基因检测。

或者,家族中有心肌病和遗传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确诊患者,那么其他的家族成员就要十分小心了,最好也通过基因检测鉴定自己是否携带这一基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尽早采取预防措施,这样的做法能够显著减少猝死的发生。

但临床中也会碰到的另一个极端。很多患者对基因筛查是很抗拒的,哪怕是家族中已有很严重的患者,或者自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症状。他们有的觉得查出基因异常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有的不愿背负心理阴影,宁愿抱着鸵鸟心态,我们很尊重病人的个人意愿,但是当一些真正需要基因诊断来指导临床治疗的患者拒绝做进一步的咨询和检查,还是让人很痛心的。

其实,并不是说找到致猝死基因突变后,就会百分之百发生猝死,这时只能认为这个人有猝死高风险。发生猝死的几率究竟有多大,还需要结合是否有家族猝死史,患者是否有临床症状来综合评判。

基因诊断能帮助明确猝死风险、指导临床诊疗、发现家族中的高危人群,并有可能用遗传阻断的方法防止下一代出现类似的遗传疾病。


上一篇:今冬候鸟式养老去哪里?研究:海口、南宁、三亚评分前三
下一篇:天越冷越要吃这菜,排出隔天便,保护牙齿,口臭没了,体重嗖嗖降!
最新资讯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江小区云苑2栋1单元501室
  • 邮箱:471550118@qq.com
  • Copyright © 2019 云南云联旅居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7063号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