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在高原地区旅居的切身感受。医学角度认为1500米以下是低海拔地区,1500至2500米之间属于中海拔地区,2500米以上是高海拔地区。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50岁以上人群来说,1800米左右就是中海拔地区了,高于2000米的话,海拔就有些高了。
不过,医学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并不都是正常的衰老现象,其中阿尔兹海默病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中医称之为“痴呆病”。
石榴汁味酸甘,性温或平,归肺经、大肠经,具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的功效。《名医别录》记载其“主咽燥渴”,能快速补充津液,缓解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
不过,近来对白米饭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多,有的人说白米饭会导致糖尿病,指出“白米饭是最差的主食”,甚至还有人将米饭归为“垃圾食品”,这些对白米饭的“指控”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大家都听过“8小时睡眠理论”,有些人每天逼迫自己一定睡够8小时,但第二天起床后却是越睡越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够8小时可能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最佳睡眠时长”或许并不是8小时。
2025年6月,《电子生物医学》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更早地吃完晚餐,并且把更多热量安排在白天,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风险。
处暑已过,虽然暑气未消,但也标志着夏季渐远,秋季已经到来。天地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正是调整养生策略的关键时节。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时节科学养生,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每多吃10克,健康寿命提高45%。不是保健品、不是“玄学养生”,而是你平时压根没放在眼里的一个蛋白质。它不是网红食物,也从不出现在博主镜头里,甚至在超市货架上都不会被特别标记。
随着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2025年暑期旅游季正式落下帷幕。8月26日,记者从携程发布的《2025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获悉,云南凭借凉爽气候、优质文旅资源及多元玩法,成为国内暑期旅游的“明星目的地”。
美国医疗体系即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到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激增3000万。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模式已无法应对这一人口老龄化冲击。如今,顶尖科学家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医学理念:与其分别治疗心脏病、癌症或糖尿病,不如直接瞄准衰老这一所有慢性疾病的共同根源。这种被称为"老年科学"的新兴领域,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
衰老,从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真正令人措手不及的,是那种悄无声息的“沉默性退化”——血管慢慢变窄,骨骼逐渐变脆,肌肉悄悄缩水,心脏跳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竟然是“久坐”。
今日出伏,三伏天结束。今年三伏热力十足,为史上第二热,新疆多地高温全勤,四川、湖北、河南等地高温日数破纪录。为何今年三伏热得如此突出?出伏后还要热多久?
为什么很多人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跑步跑到精疲力竭,锻炼效果却微乎其微?尤其是很多人只知道咬牙坚持“管住嘴,迈开腿”,身材依然停滞不前?这里大多数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睡眠!
老王今年67岁,退休前是工程师。三年前开始气短,走两步就喘,家人以为他年纪大了,没当回事。今年春天,爬楼梯时突然瘫倒,被120送来我们科室,心脏已经扩张到正常人的1.5倍。抢救回来后,他坐在病床上一句话不说,只盯着窗外发呆。
8月18日,央视曝光了一条和田玉造假产业链和多个假玉石售卖商。不法商家常使用青海料和田玉、韩料和田玉、阿富汗玉等仿造和田玉籽料。通过化学药剂染色、滚筒磨光、漂白等手段,将其他产地和田玉或其他玉石伪装成高端和田玉籽料。他们还宣称和田玉具有“调理身体”“清除毒素”等神奇疗效,吸引中老年人、产后女性等特定人群购买。
当下正值末伏,依然高温持续,好在已经进入立秋节气,标志着暑热渐退,凉意初生。那么立秋之后该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呢?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内三科主任中医师林海燕提醒,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养生也要注意“收一收”了。
抗阻运动也就是力量训练,指的是人体在克服外来阻力时的运动方法,主要包括仰卧起坐、深蹲、仰卧推举等,还可以通过使用器械辅助的方式进行,包括沙袋、哑铃等。
今年8月19日正式出伏,代表正式进入夏秋交际,气温忽高忽低,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昼夜温差大,很容易使病邪乘虚而入。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8月16日一期刊登题为《一种新的健康指标正在颠覆我们对衰老的认知》的文章,作者为格雷厄姆·劳顿。全文摘编如下:
在生活中,“松弛感缺失”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特征。在心理上,他们就像一台雷达般持续保持警戒状态,即使在没有实际危险的环境中,也在不停扫描“威胁信号”,他们还往往会过度解读轻微的负面事件,或把中性事件解读为带有威胁性的风险。